中医基础理论,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,是中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根源。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,200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,2017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;2016年被批准为重点学科,同年被批准为省级《中医基础理论》教学团队;2021年被批准为省级《内经》教学团队。2021年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》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教师和团队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。学科长期从事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、《黄帝内经》教学与科研。负责课程属于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省级精品课程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、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本学科研究重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考证、整理与诠释,现有三个特色研究方向:1.脏象学说及其应用研究;2.治未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;3.《黄帝内经》文献与临床研究。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以及省级、校级教改项目。
本学科现有教师8名,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,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人,讲师3人。博士生导师1人,硕士生导师2人。学科教师学历层次较高,形成学科带头人、科研骨干互相支持配合,学科组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,项目申报互相协作的良性运行机制。
本学科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,拥护党的基本路线,坚持四项基本原则,热爱祖国,热爱中医药事业,遵纪守法,品德良好,学风严谨,事业心强,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,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。掌握医学实践所必须具备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;熟悉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新知识、新理论和新技能;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;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,掌握中医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,能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研究,具有独立完成研究课题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,具有独立担负《中医基础理论》的教学工作和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,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,具有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沟通交流能力,熟练运用计算机,具有良好的信息利用能力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人才。
本学科具有三个明确、稳定,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。一、脏腑相关理论及治则治法研究,脏腑相关是中医藏象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,是极具中医特色的一种藏象理论,可以在人体脏腑经络系统的整体视角下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。本方向初步整合了研究力量,将进一步从文献学、理论挖掘、分子水平阐释系统揭示脏腑相关、治则治法的传统理论内涵和现代科学机制,为开发新药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撑。本研究方向的重要特色是中医基础研究结合中医临床、实验研究以中医理论思维指导、瞄准生命的复杂性和系统观,传承发展并创兴中医基础理论。二、中医象数思维及其应用研究,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,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。研究组运用象数理论研究中医理论基础的同时,拟以象思维为指导,形成象说中医生理、象说中医病因、象说中医病机、象说中医四诊、象说中医证候、象说中药、象说方剂的中医象说体系,积极开展象思维对中药理论的揭示,并提出了“药象”这一重要概念,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三、《黄帝内经》理论与临床研究,《黄帝内经》集中反映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,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,被历代奉为“医学之宗”。加强对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,有助于促进当代中医研究的发展、中医学术体系的传承与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。将《黄帝内经》理论回归到其发生形成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综合的动态考察,分析和揭示其发生、发展与演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,找出其发生发展的主要的、本质的、必然的因素,为黄帝内经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提供支撑。
上篇:
下篇: